关于口罩的历史故事:有热衷为国争光的人说医学口罩是古代中国人的发明,证据是《马可波罗游记》卷二:“在大汗身旁伺候和预备食品的侍者,都必须用美丽的面纱或绸巾将鼻子和嘴遮住。这主要是为了防止他们呼出的气息触及大汗的食物。”但是这不能作为证据,首先,这不是医疗用途;其次,这种遮盖口鼻防治污染的做法早在元朝以前就已经出现,比如中亚祆教就有祭司带面罩以防污染祭物的礼仪。
医学用口罩的雏形是欧洲中世纪应对黑死病的鸟嘴面具, 这种面具遮盖整个脸,头上有尖顶或者高顶大檐帽,眼部有镜片,鸟喙里塞满香料,用来防毒。这主要是医生们佩戴,面具、手套、皮鞋、长裤、长袍配套。 明代中国医学思想的进步体现之一就是温病理论的逐步成熟,口鼻传病观念明确化,明代医学家万全《万氏医书》提出用雄黄点入鼻窍,阻隔疫病于口鼻之外。这不是口罩,但意识到了呼吸传染。明末大鼠疫中,吴又可在六淫之外,提出杂气(戾气)致病说,突破了先人成说。那么邪气如何干犯人体?以往论述模糊,吴提出戾气自口鼻进入人体,对鼠疫防范提供了可操作的规范。 随着病毒被发现,口罩被赋予了科学的理论解释。1887年,法国医师福谷(Fluegge)在治疗肺结核患者过程中提出飞沫传染理论,要求佩戴纱布口罩。1897年德国医师费吕格(FluggeC)用实验证明手术时候医护人员唾液飞沫能造成创口感染,同年奥地利医师米库利兹—拉德凯(Mikulicz-ReadekiJ)倡议手术者使用口罩,以减少感染。法国医生保罗·伯蒂加厚了口罩,将纱布从原来的一两层增加到六层。 1905年,美国医生汉密尔顿撰写论文,阐述口罩对防止猩红热起到的作用,并强烈建议在面对传染病疫情时候普遍照此办理。 1910年-1911年东北大鼠疫中,全权总医官伍连德坚持认为这场鼠疫不是腺鼠疫,而是肺鼠疫,可通过呼吸传染,人际传播是目前传播的主要渠道。所以他大规模开展了隔离防疫,并且强制要求佩戴口罩(但仍然有医护人员例如法国医生梅斯尼不听他的指令导致身亡)。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,医生卡普思(Capps)在野战医院推行严格的消毒和口罩制度,用五个月的时间使得医院感染率由20%降低到5%。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造成上千万人死亡,国际红十字发出呼吁,要求佩戴口罩,并且强制执行。 20世纪盘尼西林发明后,人们变得很乐观,认为病毒已经被遏制,所以口罩制度变得松弛,很多医生开始懈怠。但是随着病毒耐药性的增强以及医学技术的进步,口罩这个古老的工具再度焕发生机,20世纪50年代,整套手术制度确立,口罩的设计越发科学,兼有过滤和偏向的功能,刷手、衣帽、口罩、手套环境共同组成了手术室。 而且在医用口罩的基础上,各种工业口罩应运而生,目的是劳动保护,包括今天大名鼎鼎的N95口罩,就同时运用在医学和非医学领域。 以上内容部分参考了台湾苏上豪著《癫狂的医学》。 |